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9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30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3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植物间的相互作用对种群动态和群落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大量的野外实验已经揭示了正相互作用(互利)在群落中的普遍存在及其重要性。为了弥补野外实验方法的不足, 模型方法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正相互作用及其生态学效应的研究中。该文基于个体模型研究, 探讨了植物间正相互作用对种群动态和群落结构的影响。介绍了植物间正相互作用的定义和发生机制、植物间相互作用与环境梯度的关系。正相互作用是指发生在相邻的植物个体之间, 至少对其中一个个体有益的相互作用。植物通过直接(生境改善或资源富集)或间接(协同防御等)作用使局部环境有利于邻体而发生正相互作用。胁迫梯度假说认为互利的强度或重要性随着环境胁迫度的增加而增加, 但是越来越多的经验研究认为胁迫梯度假说需要改进。以网格模型和影响域模型为例, 介绍了基于个体的植物间相互作用模型方法。基于个体模型, 对近年来国内外正相互作用对种群时间动态(如生物量-密度关系)、空间分布格局和群落结构(如群落生物量-物种丰富度关系)影响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指出未来的研究应集中在对正相互作用概念和机制的理解, 新的模型, 新的种群、群落, 甚至生态系统问题, 以及在全球变化背景下进行相关的研究。  相似文献   
72.
不同H5亚型禽流感(AIV)HA上糖基化位点的分布是不同的,然而不同糖基化位点对病毒的作用仍不十分清楚。本研究利用定点突变和反向遗传操作构建了3个不同糖基化位点单缺失突变病毒,并对其增殖特性和毒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通过HA基因序列测定和免疫印迹分析证实已成功去除了特定糖基化位点。158位糖基化位点缺失突变株rS△158在鸡胚中的EID50和MDCK细胞上TCID50比野生型rS略低,空斑直径显著减小;而单独去除169位和290位糖基化位点的rS△169和rS△290的EID50和TCID50略高于野生型rS,空斑直径相近,但空斑数要比后者高出10倍以上。所有突变株及野生型病毒在CEF上增殖速率相同,对SPF鸡均是高致病性的。因此,糖基化位点可影响病毒的体外增殖,但结果因细胞而异。  相似文献   
73.
通过大田栽培试验,探讨生育后期不同遮荫处理(遮荫率0、30%、50%和70%)对罗汉果净光合速率和罗汉果品质的影响。经过遮荫处理,罗汉果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由对照组(遮荫率为0)的双峰型转变为单峰型,曲线峰值出现在中午12:00时。遮荫率50%处理的曲线峰值、罗汉果苷Ⅴ含量和干果重比其它遮荫处理和对照组的高。结果表明,在桂南种植的罗汉果,生育后期给予遮荫率50%的处理对增加罗汉果的净光合速率,提高罗汉果苷Ⅴ含量和干果重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74.
根据野外调查,结合文献资料,对南岳衡山藤本植物的区系及其生态特征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野生藤本植物共计59科129属282种(含变种),分别占该区维管植物科、属、种总数的29.35%、16.82%和15.60%.该区地里成分复杂,以热带性分布为主,温带成分亦占有较大比例,其中科、属以泛热带分布型最多,分别占科、属总数的38.98%和23.26%,而种以热带亚洲分布型最多,达25.89%,表明该区藤本植物区系是以热带性质为主的亚热带类型,同时也显示出该区藤本植物区系向温带渗透和过渡的性质;该区中国特有种丰富,共计106种,占种总数的37.59%,属华东区系,与华东、华中、华南及滇、黔、桂有着极密切的联系;该区藤本的生态分布是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的降低,藤本的种类与数量也相应地减少.树木和藤本无亲疏关系,未发现某些藤本偏爱某些树种胜于其他树种;在区系关系上,该区与康龙和庐山的关系最为密切,而与崀山和龙底的关系较为疏远.  相似文献   
75.
葡萄叶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纵圆  彭秧 《生物技术》2007,17(6):58-60
目的:从葡萄叶中提取总黄酮。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葡萄叶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考察了乙醇浓度、回流温度、回流时间及料液比四因素对葡萄叶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结果:确立了葡萄叶总黄酮最佳提取条件为:45%的乙醇为溶剂、液料比为1:40、提取温度为60%、提取时间2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葡萄叶总黄酮含量为5.329mg/g。  相似文献   
76.
运用虚拟现实暴露疗法治疗飞行恐惧症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虚拟现实暴露疗法是治疗飞行恐惧症的新方法。与传统的暴露疗法相比,虚拟现实暴露疗法集合了实体暴露疗法和想象暴露疗法的优点。避免了二者的不足,具有灵活、高效、安全、可重复和易于操控的特点。研究者们利用数据头盔、双通道立体声耳机、追踪设备、感应器等设备给飞行恐惧症患者呈现实时的计算机动画、双通道立体声和触觉刺激,使之沉浸在虚拟的飞行情景中,从而激发出患者的恐惧情绪。在虚拟现实暴露治疗的过程中,治疗师根据患者的情况使之逐步暴露在不同等级的刺激性情景中,经反复练习逐渐耐受并适应这些情景,最终克服不合理的恐惧。近10年的大量研究表明:虚拟现实暴露疗法能有效地治愈飞行恐惧症,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今后的研究将进一步比较虚拟现实暴露疗法与其他治疗方法的疗效,并开发出成本更低、临场感更好的虚拟现实设备以扩展虚拟现实暴露疗法在飞行恐惧症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7.
目的:对尘螨主要变应原Der f 1进行核酸序列测定,探讨其系统进化信息。方法:根据Genbank公布的Der f 1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巢式PCR扩增Der f 1的cDNA,纯化、回收、克隆至pMD19-T simple后进行序列测定,序列比对后用Clustal W1.83构建分子进化树。结果:成功扩增出Der f 1的cDNA片段,测序表明该基因含ORF1个,长度966bp,与参考序列同源性达99.9%。该变应原具半胱氨酸蛋白酶活性,与果蝇进化关系最远,与梅氏嗜霉螨进化关系最近。结论:成功获得了尘螨变应原Der f 1基因片段.根据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构建出的系统进化树与形态学分类不一致。  相似文献   
78.
吴铱  彭中允 《昆虫学报》1954,(2):125-138
1.沟金针虫需2年以上完成一代生活史。越冬成虫2月下旬出土,3月中旬至4月中旬为活动盛期,产卵在1至2寸表土内,卵于5月初孵化,卵期为5至8星期。老熟幼虫8月下旬开始化蛹。9月中旬起羽化,蛹期约2星期。成虫羽化后即行越冬。 2.越冬幼虫2月底至3月中旬开始向表土活动(10厘米处地温8—12℃左右),3月中旬及4月全月是为害盛期(80%以上幼虫集中在1至2寸之表土内),8月至12月表土之幼虫密度极小(仅有虫1.2—6.8%),不致为害成灾。 3.沟金针虫之天敌除一种壁虱(Cheyletus sp.)和一种蜘蛛及蚂蚁外,尚有寄生菌2种,具中一种经鉴定为冬虫夏草(Cordyceps sp.)之一种。 4.小麦整地时适当深犁(5—7寸)并精耕细作能毁杀大部分蛹体及成虫,并可将幼虫翻上来供鸟类捕食(9,10月间97%老熟幼虫,在5—7寸土内化蛹及羽化,同时88%幼虫分布于1—7寸土内)。此外以芝麻与豆类为小麦前作及夏季休间结合翻耕曝晒亦能减少虫害损失。 5.沟金针虫在河南的主要为害期系在春季,所以早春於麦行间耩666毒土或毒沙以毒杀向表土上升之幼虫是值得继续研究的。  相似文献   
79.
动物病毒诱导的细胞凋亡及其生理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胞凋亡是指细胞受到内外信号刺激时发生的一种由细胞内部基因控制的主动性死亡行为,是细胞内在的机制,也是决定生物个体发育和组织平衡的一个重要机制,对于抵御外界各种因素干扰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它呈现一系列典型的生化和形态学特征,如染色质凝集、趋边化以及凋亡小体(ap  相似文献   
80.
水分与氮素作为干旱和半干旱草原生产力的共同限制性因子在退化草原的生态快速修复过程中备受关注。以不同放牧强度背景下的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开展围封模拟放牧利用实验,同时添加氮素和水分。通过分析历史放牧强度与年份对生产力的影响,以及添加氮素和水分对不同功能群植物生物量的作用,探讨放牧强度对短花针茅草原生产力的内在作用机制,以及如何实现荒漠草原资源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研究结果显示,降雨量与放牧强度决定着短花针茅草原的植物群落结构。氮素和水分添加可分别提升11%-29%和12%-32%的群落地上生物量,且二者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不同功能群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对氮素与水分添加的响应存在差异,多年生丛生禾草对氮素和水分添加响应最敏感。氮素与水分添加可显著提高多年生丛生禾草的地上生物量,但与自然降水量相关。氮素添加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在正常降雨和稍旱年份作用显著,而水分添加在干旱年份作用显著。在正常降雨年份,以半灌木植物为优势种的轻度放牧背景以添加水分对提升生产力最宜,以多年生丛生禾草和半灌木为共优种的中度放牧背景和以多年生丛生禾草为优势种的重度放牧以同时添加水分和氮素对提升生产力最为宜;在干旱年份不同放牧强度背景下均以同时添加水分和氮素对提升生产力最为宜。我们的结果表明了养分与资源的改善有利于退化短花针茅草原的快速恢复和可持续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